視力突然下降,家里的門框看起來是變形的,路上的斑馬線也扭曲了起來……
近期50多歲的林大叔在廈門眼科中心確診了黃斑裂孔,經眼外傷及眼底病2科副主任醫師李海波博士用創新術式治療后,裂孔在24小時內就實現愈合,現已康 復出院。
該手術方式一改傳統術后強制性頭低位要求,只要術后嚴格仰臥位24小時即可,極大方便了患者生活和術后康 復,尤其是對老年人、兒童等特殊人群,顯著改善了其預后效果。
發 病 隱 匿,建議中老年人每年做一次眼底檢查
黃斑裂孔按照病因可分為特發性黃斑裂孔、高度近視性黃斑裂孔、外傷性黃斑裂孔等等。其中以特發性黃斑裂孔更為常見,多發于50歲以上人群。
黃斑是視網膜感知視力十分敏銳的部位,負責視覺和色覺的視錐細胞就分布在這個區域,如果出現黃斑裂孔,就直接導致視錐細胞的凋亡,且這些細胞是不可再生的。當裂孔逐漸增大的時候,凋亡的細胞增加,即便術后裂孔閉合了,對視力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。
值得注意的是,黃斑裂孔發病隱匿,早期很難發現,通常只有在遮住一側眼睛的時候才會被發現。表現為視覺中心有黑點,視力下降,看東西變形等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可能存在裂孔越來越大,預后效果差的情況。
因此李海波博士建議中老年人每年盡量做一次眼底篩查,盡早發現隱匿性的眼底病,從而獲得有效的控制和治療。
改變傳統術后俯臥位恢復,黃斑裂孔手術新突破
黃斑裂孔是損害患者視力的嚴重眼底疾病,當前手術治療是黃斑裂孔的主要治療手段,臨床上通常采用玻璃體切除聯合內界膜剝除,填塞或翻轉遮蓋治療黃斑裂孔,再填充長效氣體或空氣,術后通常要求患者保持面向下體位(俯臥位)來幫助恢復,其原理是利用空氣“頂壓”裂孔封閉。
但是這種手術方法對于無法長時間俯臥的老年人,以及無法配合的兒童來說較難實現。因此黃斑裂孔的手術對一些特殊人群來說,裂孔的愈合仍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點,尤其是難治性黃班裂孔,當前還是一個亟待探討和突破的領域。
此次李海波博士便是考慮到林大叔有哮喘病史,術后很難采用俯臥位來進行恢復,他便采用當前一種新的術式方案——最小量后極部玻璃體切除聯合黏彈劑固定翻轉的內界膜瓣。
該方法無需氣體填充、還無需采用俯臥位恢復,手術相較于原本傳統手術方式來說,不僅手術時間更短,改變了傳統的黃斑裂孔手術中的全玻璃體切除,同時用一種特殊的“膠水”固定翻轉的內界膜瓣,摒棄了氣體填充,使黃斑裂孔在24小時就實現了閉合。同時,因切除的玻璃體量很小,降低或延緩了術后并發癥,并顯著提高了患者術后的舒適度。
該術式的難點主要在于如何在術中動態監測裂孔的愈合,要求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進行手術操作,以及術中配合運用實時OCT掃描下實施手術。
李海波博士提醒,黃斑裂孔手術治療關乎患者預后效果,所以像林大叔這樣,發現眼睛看東西有黑點、變形,要盡早就醫,手術治療盡量到專業的眼科醫院進行,以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。